close

這是中篇的最後一篇,有關 3% 失業率

首先,我想先問下面這個問題
請問失業率越低是否代表失業的人數就越少?所以要越低越好?

其實這並不能算是正確的解釋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國際勞工組織)對於失業的定義是
"those who are currently not working but are willing and able to work for pay, currently available to work, and have actively searched for work."
『現在沒有工作但有能力工作、有積極的在尋找工作的人』

造成失業的原因有很多,大致區分為以下幾種:

摩擦性失業 - 是指人們在尋找工作或轉換工作過程中的失業現象
結構性失業 - 指市場競爭的結果或是生產技術改變而造成的失業。通常較摩擦性失業持久,因為結構性失業常表示人員需要再訓練或遷移才能找到工作
季節性失業 - 農業,營建業與旅游業特別容易受季節性因素影響
殘餘性失業 - 因無就業能力而失業者

一般來說,失業率降低就代表景氣好轉,失業率上升代表景氣下滑
可是不管景氣再好,失業率是一定存在的
因為會一直有人轉換工作、找新工作...等
所以我們必須要去研究到底失業率在多少%算是一個健康的經濟

就經濟學的一個觀點來看,壓低失業率並不見得對經濟是好的
越低的失業率代表職場上的工作空缺越來越少
職場空缺少、轉換工作的人也少的話,有些產業將會開始面臨找不到勞工的狀態
工作人數不足是無法提高生產力的
為什麼美國、歐洲、加拿大這些國家都會想辦法讓失業率穩定在某一個程度?
為什麼這些國家不會強硬的去壓低失業率?


在這背後還牽涉到很多事情
假設找工作的人口不變,那社會就必須要提供更多工作機會才能降低失業率
我想提出幾個看法
1. 企業有自己的預算、計畫,他們不會因為政府說要壓低失業率就提供更多機會
2. 現在工作機會真的還是很多,只是願不願意做。很多人嫌錢少、嫌福利少,之後再來喊說找不到工作
3. 我沒有看到馬陣營有提出任何輔助失業人士就業的方案
4. 越來越多年輕世代動不動就換工作,這也是算在失業率中
5. 日漸增加的米蟲是否應該算入失業人口?

當然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
就讓專家去評估台灣的失業率應該要在哪個範圍才算是健康
我也希望失業率能夠維持在一個健康的範圍
只是說的永遠比做來得簡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風 - I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