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上一篇提到基金費用的黑暗面,這一篇主要是要談談績效的部分。這一篇仍舊是以主動式管理的基金為主角。

在進入績效主題前我想再次強調一件事,那就是世界上沒有人可以預知未來,就算是再有經驗的金融人員也無法知道未來股市走勢。不過主動式管理的基金經理人大多都是以擊敗大盤為目標,所以他們特別在意績效。當然,要是成功的創造出打贏大盤的績效,那支基金將會吸引更多的投資人投資,經理人拿到的管理費當然也會增加,因此經理人當然想衝績效。

在做出績效前經理人必須要先選擇投資標的,通常一個基金隨便就擁有超過50支不同的股票或債券。然而這些投資標的都是由經理人決定,投資人是沒有任何權力決定基金的持股。因此投資人雖然有選擇基金的權力,但當你投資後就如同將你的錢交在他人手中,投資人只能決定買進或賣出基金,但無法改變基金的持股。投資人就算知道某幾家公司有問題,但他們也不能把這幾個爛蘋果從持股中踢掉。由於經理人有絕對的權力來決定基金的投資標的,這裡面就可能帶有一些偏見的成份。

所謂的偏見是指經理人可能會因各種不同的因素而做不同的投資決定。好比說一支金融基金,經理人可能比較喜歡A銀行,因此基金就買了比較多的A銀行股票,即使A銀行的表現可能遠遜於其他銀行也不會減少其持股。因此每一家基金公司的基金內容都不一樣,就算同樣是金融基金,A基金最大持股可能是花旗,但B基金最大持股可能是美國銀行。如果前幾大持股的公司股票都表現的比大盤差,那這支基金的績效就很難比大盤好。 

上面提到說沒有人可以預知市場的走向,經理人當然也不例外。可是我們不是常常聽到XX基金的報酬率是XX%嗎?為什麼還是會聽到XX基金打敗市場績效?要打敗大盤是有可能的,但要每年都擊敗大盤那就非常困難。想一想,你有看過哪一支基金在過去每一年都排在第一?或是每一年都打敗大盤?至少從我踏入這個領域以來我沒見過。

其實光是打敗大盤這個主題就已經爭議多時。市場上一堆人都抱著可以打敗大盤的心態,專家和經理人認為自己可以打敗大盤,投資人也願意相信真的有人可以一年又一年的打敗大盤。我絕對相信在短期要打敗大盤是可能的,但是長期的話又是怎麼樣哩?很簡單,把過去的資料拉出來看就可以了~

從1990~1999年這10年,股票基金的平均報酬率為23.6%。也就是說,1990年你投資$10,000,10年後會變成$83,194。
同樣的10年間,S&P500指數成長了28%。也就是說1990的$10,000在10年後變成了$118,074

以2008年為標準的話,過去20年的基金平均大約是4.50%,S&P500的平均大約是11%。過去10年的基金平均大約是5.6%,S&P500則是5.9%

即使在短期主動式基金有可能打敗市場大盤,但長期下來基本上還是市場勝出。即使一支基金去年的表現再好,那一樣不保證明年它也可以有一樣的表現。看看那些中國基金,2006、2007年每個都說超過20%,但現在哪一個沒被打成趴趴熊的?在當時20%投資人覺得好多,但中國股市成長了可不止20%呀!也就是說,即使績效已經讓投資人爽翻天,但實際上還是沒有打敗大盤。

上面的結論是什麼?就是長期下來主動式管理的基金無法打敗大盤,而且可能還會差大盤一大截

被動式基金也無法打敗大盤,畢竟它是追蹤指數,自然不太可能超越指數。但是被動式的基金績效會比主動式基金更接近大盤的表現。長期下來被動式管理的指數基金的表現會比主動式管理的基金要好。

我不是說主動式基金不值得投資,在市場景氣好的情況下主動式基金也是能為投資人帶來好的報酬。我想要表達的只是投資人所得到的報酬離市場指數的報酬有一段距離。投資人可以有更好的選擇,如被動式基金、指數基金,這些都可為投資人帶來接近市場大盤的績效。

除了比較特殊的標的外(黃金、資源類),想長期投資的話還是考慮一下指數基金吧~當然,如果你覺得只要有賺就好,或者只是想針對特定投資標的投資套利又不想麻煩,那主動式基金也是不錯的選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風 - I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